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张诗)“计划投资6亿元的翔安粮库三期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建成后可满足2035年前厦门市人口增长对储备仓容的需求。”正值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10月16日-22日),厦门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昨日在“厦门市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中,介绍了我市开展粮食安全保障的有关工作。
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把粮食生产安全、储备安全、供应安全做到位,不断提升我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方面,我市已取得不少亮眼成绩:在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厦门成绩多年保持优秀、位列前茅;中粮海嘉(厦门)面业有限公司新建的60吨/年小麦加工线项目正式投产,产能大幅提升等。
打出“组合拳”,管理有“粮”策。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粮食安全保障规定》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今年,我市还重新修订了《厦门市粮食应急体系重点企业管理办法》,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全市共核定7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187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下发粮食应急保障企业专项奖励资金154.5万元,增补粮食应急储运、配送、保障中心三类应急企业12家。
同时,我市不断拓展“朋友圈”,保供有“粮”方。多年来,厦门采取“外联+内引”,切实端牢“饭碗”,多渠道保障厦门的“粮源活水”。我市的引粮“朋友圈”已经有7大粮食主产省的30多个县市,从协作地区调入的粮食占入厦粮源的80%以上,有力保障我市粮油市场平稳运行。
目前,我市共有粮库6个,分别为湖里区第一粮库和第二粮库,岛外四个区各有1个。
正在建设的翔安粮库三期项目位于翔安区内厝镇锄山路翔安粮库一期、二期南侧,总建筑面积约3.34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30座浅圆仓、4座储油罐及工作塔、一站式服务中心、机械库、倒班房等。9月19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新增22万吨粮食储备仓容、2000吨食用油储备罐容,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标准智慧粮库,有助于完善厦门市级粮食储备体系,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及应急调控能力,进一步夯实厦门粮食安全的基础。
此外,翔安粮库一期、二期已分别于2010年10月、2017年7月建成投用。其中,一期的仓容量4.86万吨;二期的仓容量5.4万吨,是我市首个“智慧粮库”,配套建设了集充氮气调、粮情测控、智能通风、空调控温功能一体的智慧粮库系统。
厦门的储备粮,“住”的是恒温空调仓,“盖”的是氮气密闭被,消毒防虫产品达到食品级。储备粮库还要安装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测控、谷物冷却系统,并实行信息化管理。
以建设最早、储存量最大的第一粮库为例,小麦、稻谷住在25℃左右的恒温仓里,每间仓库都预埋300多个测温点,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电脑上,随时感知每个角落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一旦温度过高,工作人员便会给粮食“宝宝”们通风、吹空调降温。粮食存储最重要的湿度和温度等环境数据,全部实现电子化远程监控,不再像过去全凭人工经验。
此外,我市在翔安粮库二期配套建设氮气储粮项目,在同安粮库开展氮气储粮仓库密闭改造,通过对粮堆充填氮气,实现利用氮气缺氧杀虫;在第二粮库采用“食品级惰性粉防治技术”,避免因使用有害化学药剂杀虫而产生药剂残留污染,基本达到绿色储粮的目的,大大提高储备粮品质。
厦门储备粮库的储备粮每年分批进行拍卖,一般拍卖三至四批次,这意味着厦门的储备粮每年进行轮换,其中稻谷每三年轮换一次,小麦每四年轮一次。每年厦门市拍卖的储备粮,一部分流向食品加工厂加工成米粉等粮食制品,一部分流向市场。